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学生就是自己的娃”——记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汪跃龙

来源:宣传部 作者:电子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0-01-07 09:58:27浏览:

汪跃龙,湖南宁乡人,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现为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负责人,自动化专业负责人。长期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工业过程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29项,获西安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体球网,足球比分网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3项。在机械工程学报、石油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国内外会议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部。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汪跃龙老师的职业生涯从1985年起始,至今已走过35个年头。1985年,20岁的汪跃龙从我校石油矿场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留校担任经济系(现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六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让他热爱并珍惜与学生朝夕相处中的点滴情谊;1991年至1998年,汪跃龙老师在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从事DCS系统的应用技术工作,七年大型石化企业的现场工作经历,让他对石油石化生产装置的过程自动化控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8年他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师从我国水下航行器专家徐德民院士学习;2001年毕业并在同年回到母校,进入我校电子工程学院任教至今。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数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他用青春与热血耕耘在石油教育事业这块沃土上,并在这块沃土中践行着自己愿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教书育人伟大事业的坚定信仰。

最爱还是三尺讲台

35年扎根石油,几经辗转初心不改。 2002年,刚回到体球网,足球比分网任教的汪跃龙老师敏锐地感觉到,我校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这份超前的认识源于大型石化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独立的个人思考。

安全,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他认为,石油石化属于高危行业,急需大量懂得安全科学的本科生。基于自动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在我校已有的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创办安全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将更为鲜明、显著。从调研、立项、申报和教研室建设,他“快马加鞭”迎着困难上,在第二年就实现了2003级“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首次招生。专业建设初期,没有合适的任课教师,他就四处奔忙请求外援。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的李树刚教授就曾被他“求”来为两届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上过课;缺少实验条件,他就带着学生外出做实验,西安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实验室都留下过他们师生的足迹。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他,特别清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个个能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思考,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他摸索出了一种“项目教学”的好办法。从2016年开始,他们把自动化专业的电装实习从其他单位“抢”过来,改由自动化专业教师任教。他们设计了16个新颖、有趣的智能测控装置设计项目,学生三五一组自由组合,在导师指导下,逐步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和制作、元器件采购、电路板焊接和调试、测控程序设计、系统软硬件联合测试等教学过程。这样的项目教学方式倒逼着学生去融会贯通以前学习的电路分析基础、模电、数电和软件编程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三年来,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设计思路最终变成了可以运行的电子作品,都欢欣鼓舞、喜出望外,他们从动手动脑中获得了满满的自豪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回校工作之后的近20年来,汪跃龙老师先后承担过1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大幅超额完成体球网,足球比分网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作为专业负责人,不论日常科研和教学任务多么忙碌,汪老师始终以身作则,坚持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他经常是白天在鄠邑校区上完课以后,晚上加班加点赶回雁塔校区继续工作,不论是写材料、看文献、做实验,还是继续给研究生上课,吃一个肉夹馍、喝两口水继续投入“战斗”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担心学生理解不好课程内容,汪老师上课从来不照着PPT上课,而是把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工工整整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类似工业仪表等内部构造复杂难懂的重要知识点,汪老师更是在黑板上一边一笔笔亲自画图一边给学生耐心讲解。每次课间,他总会不厌其烦帮助学生解疑答惑,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扬长避短。在学生实验、测试和研究不断失败或者遇到瓶颈问题一筹莫展时,他总会专门给学生“开个小灶”,帮助学生分析症结。

作为肩负着本科生、研究生诸多课程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汪老师不仅上课从不迟到,更从不轻易请假休息。2017年12月某天,在鄠邑校区上了一天课的汪老师已经疲惫不堪,但他仍然坚持上完了研究生的《过程控制》专业选修课。上课期间,虽然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明显觉察到汪老师状态异常,仍然被他的渊博学识吸引、感染,但下课后他略显苍白疲倦的面容仍然让学生芦海超读懂了异常,带着对老师深深的敬爱,芦海超一路搀扶着他心中“铁人”般,从不言累的汪老师从教学楼回到北院家中。同学们得到消息后,原本都希望汪老师能够在家好好休息、劳逸结合,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第一个出现在实验室里的依然是汪老师儒雅挺立的背影。

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汪跃龙教授展现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诠释出“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师者风范。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讲台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甘于寂寞的人格魅力温暖、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学生就是自己的娃

汪跃龙老师不仅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用心滴灌每一位学生,还始终坚持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把心系学生成长作为师者传道授业的中心工作,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为学院学科发展及学生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汪跃龙老师常常说:“学生就是自己的娃”。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看似严厉,却真心关爱学生的好长辈。在本科生眼中,能有幸学习汪老师的课程是幸运的;在研究生看来,能师从汪老师深造是幸福的。虽然汪老师从教室、实验室到北院家中的距离不过区区百米,但在雁塔校区1号教学楼实验室里,学生们却时常能看到他坚守到深夜的身影。几乎每晚23时以后,还总能看到汪老师和几个坚守阵地的学生一边走出实验室一边继续专注分析学业的场景。

作为一名老党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汪老师始终坚持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青年作为自己教师工作的执着追求。在他与学生日常交流的微信群里,汪老师时常会向学生推送诸如《2019人工智能发展报告》《工程师谈谈自己的感悟》《MEMS惯性导航技术及其应用与展望》等各类学科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以及《研究生论文“盲审”“查重”再升级》《毕业恐进入“寒冬期”》等激励学生刻苦努力的文章,他把师生微信群当作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新媒体课堂。

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时,汪老师还经常给学生讲述我国先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增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据其研究生讲,汪老师之所以同意把师生交流的微信群取名为“龙的传人”,是因为他最希望的是让学生用真才实学报效祖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而汪老师本人,也正如他的微信名“老农夫”一样,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始终不忘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甘愿做一个汗滴禾下土、默默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辛勤耕耘者。为了指导本科生学习,汪老师不仅自己经常利用周末一趟趟专程到鄠邑校区指导,还专门安排研究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到鄠邑校区每周给本科生提供学业帮扶。

作为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班主任,汪老师以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改变“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努力培养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求学态度。2019年6月,自1503班30余名莘莘学子进入毕业季,即将告别培育他们四年的母校。这是一个学风浓郁、团结上进的集体,研究生录取率名列年级前茅。在他们离校之前,汪老师利用周末时间一大早专程赶到鄠邑校区看望慰问学生,并召集自1503班学生干部与自动化专业16级和17级6个班学生干部举行座谈会,让自1503班学生干部向低年级分享他们在班级建设、学风引领、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工作经验。

茶余饭后,汪老师有时也会和学生相约操场,时而谈谈学术的前沿、时而解答学习的困惑、时而分享人生的阅历、时而关注社会的热点。为了把学习室营造出家的感觉,汪老师和爱人一起带学生爬山、挖野菜,其乐融融地一起包饺子。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每年元旦前夕,汪老师都会邀请所有在读的研究生到家里做客,并亲自下厨为学生做一桌美味佳肴。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授人以渔不如施之以德”。学生们在点点滴滴成长中,最能切身感受到的是汪老师爱生如爱子般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在学生心中,他不仅仅是老师,更是指引他们人生之路的灯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让陪伴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在了培养学生、潜心研究的实验室里和讲台上。他像慈父一般用心灌溉,用爱滋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学生们常说:“汪老师虽然满头华发,话也不多,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就像他手中陶瓷杯里的浓茶一样,芳香馥郁、让我们感到沉甸甸爱的分量”。

文:周毅华